第三章 硬件平台程序设计

3.1 通信协议确立

 常见的通信协议有TCP、UDP、MQTT、HTTP协议等,硬件层协议要与后端服务器匹配才能完成通信。硬件层协议要充分考虑单片机运行速度,以及内存大小,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有利用提高系统稳定性,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,减少传输过程中出错概率。

3.1.1 TCP协议

 TCP协议全称: TCP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)是一种面向连接的、可靠的、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。传输控制协议,就是要对数据的传输进行控制.
TCP协议主要任务是建立应用程序之间信息通信。应用程序要想建立通信,首先其中一方会主动发送一个请求,申请建立通信,这个请求会被发送到接收方对应的IP地址。当接收方收到请求后双方会执行“握手”流程,确保双方通信稳定、安全的建立。TCP通信建立后,两个应用程序可以实现全双工的信息交流。
Alt text
 端口号:计算机上可以运行很多TCP应用程序,同一台计算机上运行的所有TCP应用程序它们的IP地址是相同的,那么,如何区分这些应用程序?如何保证数据能被指定的应用程序接收,端口号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。同一台计算机上所有的TCP应用程序,它们都有着自己唯一的端口号,端口号类似与通道号,TCP应用程序通过IP地址+端口号,可以与同一计算机上不同的TCP应用程序通信,也可以与不同计算机上的TCP应用程序通信。
 序号:使用TCP协议进行数据通信时,如若发送数据量大,TCP会将报文分段发送,但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,受网络状况,干扰信号的影响。即使发送端按找严格的时间顺序进行报文段的发送,但接收端往往接收到的数据顺序并非与发送端发送顺序一致。因此,序号的作用是在多段数据发送时,用了区分数据段的先后顺序,使得技术数据到达目标主机时的顺序不同,目标主机也能通过序号对数据进行处理,得到与发送端一模一样的数据。那么,为什么TCP协议要对大数据量分段发送呢?首先要明白,数据在传输过程中,难免因网络环境,传输线路的外部干扰,造成数据出错、丢失,所以接收端每收到一组数据都会对其校验,倘若传输过程数据出错,就会触发数据重传。数据量多大,单次传输很浪费时间,如果发送数据错误,哪怕是只有一个字节,那么重新传输又得重头开始传,导致出错时重传很是浪费时间。分段传输,出错只会重传出错的数据段,能很好的减少出错重传时时间的浪费。
 确认号:用于确认有多少数据段被目标主机接收,确认号等于按照顺序接收到的最后一个数据段的序号加1。
数据偏移:从TCP报文格式中可以得知,首部含有可选项,可选项将会导致TCP首部的长度发送变化。数据偏移是指TCP报文的数据段,距离TCP报文起始地址的距离,也就是TCP首部的长度。数据偏移占用4bit,也就是最大值为“1111”,所以首部最大占用60字节(即15*32/8)。
 保留位:暂时保留,无具体功能,可以忽略,占用6bit,默认全部置“0”。
 URG(紧急):为“1”时有效,用于开启、关闭紧急指针功能。
 ACK(确认):为“1”时,使能确认号字段。
 PSH(推送):置为“1”时,启动TCP推送功能,在目的主机接收端PSH为1的报文是,会尽快的推送给应用程序,而不是放在缓存中等待缓存填满后向上交付。
 RST(复位):用于复位当前TCP连接。
 SYN(同步):用于TCP“三次握手”建立连接时有效。SYN为“1”,ACK为“0”,则表明该字段为请求段。
 FIN(完成):当数据传输完成时FIN置为“1”,表示数据传输完成,用于释放当前连接。
 窗口:用来告知发送端,接受端缓存的大小,从而控制发送端发送的速率。
 校验和:用于校验整个TCP报文,判断传输过程是否出错。
 紧急指针:指向紧急数据最后字节的序号。
 选项:包括“时间戳”,“窗口扩大因子”等选项。最大长度40字节。
 数据:TCP传输数据存放的位置,可选字段,无数据发送可为空。
 应用程序使用TCP协议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时,会执行“三次握手”流程,当三次握手成功后才能正常的传输数据。那么,何为“三次握手”?其实三次握手,可以理解为应用程序与TCP服务器进行的三次对话。应用程序与TCP服务器通信,那么应用程序就是客户端,TCP服务器就是服务端。客户端要想与服务器建立通信,首先客户端要向服务器发送建立连接请求,此为第一次“握手”。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建立连接请求后,会向客户端发送应答信号,表示收到连接请求,此为第二次“握手”。当客户端收到服务器应答信号后,会返回响应信号,告诉服务器已经收到数据,此为第三次“握手”。在完成三次握手后,客户端与服务器才执行正常数据通信。
Alt text
 客户端与服务器传输数据结束后,要执行断开连接的动作,此时,会执行“四次挥手”来断开当前的连接。具体过程如下:当客户端发送完数据后,会主动发送释放连接的报文,此为第一次“挥手”。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端释放连接的报文后,会给客户端返回一个确认报文,此时客户端收到确认报文后,会进入等待终止的状态。等待服务端的释放连接的报文。此过程中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确认报文为第二次“挥手”。这是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发送释放连接的报文,并等待客户端的最后确认报文,此为第三次“挥手”。当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释放连接报文后,返回给服务器确认报文,此为第四次“挥手”。服务器在收到最后确认报文后会关闭连接。
Alt text

3.1.2MQTT协议

 MQTT(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,消息队列遥测传输)是IBM开发的一个即时通讯协议。MQTT协议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是通过消息订阅,消息发布来完成,MQTT不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器都可以发布或订阅主题。发布主题时,所有订阅该主题的客户端都可以收到消息。客户端也可以订阅多个主题,这个过程类似与微信或者QQ的群聊,订阅主题就像加入到了群聊中,每个客户端发布的消息都会被共享。这种方式很时候物联网应用,只需发布一条消息,所有订阅的设备就能收到消息,并执行各自的处理过程,实现联动控制,设备集群的控制,解决了物联网多传感器控制流程繁琐的难题。
Alt text
 如上图所示,智能家居硬件设备采用MQTT协议进行组网通信,假定温度对应的主题为 “temperature”,除了测温设备外,所有设备都订阅了“temperature”主题,测温设备检测到室温为20摄氏度,向MQTT网络发布了“temperature:20℃”,则所有订阅“tempera- ture”主题的设备都会收到这条消息。当然若是测温设备也订阅了“temperature”主题,其自身也会收到消息。在实际应用场合中,一个智能家居控制设备,往往会关注一个或多个环境参数,这些参数的检测设备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不同位置,也可能处于不同空间。比如窗帘控制设备,它需要知道室内室外的光照强度,用来判断白天黑夜,根据光强控制窗帘遮光面积。室内的检测设备和室外的并不是同一区域,要想实现数据交互,按照TCP、http或者UDP的做法,一般检测设备会与服务器连接,上传环境数据,服务器将环境数据存入数据库,当控制设备要根据环境数据来执行控制动作时,会向服务器发起查询请求,服务器通过查询数据库,将数据库内对于的数据发送给控制设备,这其实是个很耗时的过程。这时候MQTT的优点就提现出来了。用MQTT协议,检测设备发布的环境数据直接就转给了所有订阅相同主题的设备,数据存储,服务器后台就可以轻松完成。省去了控制设备获取环境数据时,服务器每次都去查询数据库的过程。且不说网络环境是否稳定,就算是响应最快的设备,网络传输也要耗费一定时间,要知道物联网控制设备,最敏感的问题就是控制延时,这是不可避免的,但是可以优化。